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後山。 年1月6日06:08:21,农历年十一月廿七星期三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太阳运行到黄经°。 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小寒正值“三九”前后,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古时人们将小寒分为三个阶段,每5天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第二阶段鹊始巢。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第三阶段雉始鸲[qú]。鸲为鸣叫,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一、起居重“三防”。防寒要护头、防燥要内服+外用、防外感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 二、饮食重在温补。多食用豆谷干果、肉类及温热的食物。 三、人体有五个中心穴位,经常按摩,强身健体,抗衰老。 1防寒要护头 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2防燥—内服加外用 内服 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用 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也可以使用喷壶在你觉得干燥时或每隔2小时左右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如果在清水中添加不同功效的精油,还能除菌、添香。 3防外感—常伸腰 小寒是风寒感冒多发的时节。除了注意保暖,还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此外,还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可增强御寒能力。 冬季为进补之佳令!三九进补,可食用以下三类食物。 五谷是冬季食补的基础,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以抵御严寒。冬季尤其适合多食用红色及黑色的谷物,如红豆、黑豆、黑米等。 此外,时令干果也是滋补佳品,如栗子、红枣等,可单食,也可入菜煮汤时加入,或将各类豆谷、干果混合煮粥。 肉类是冬季最适合的食物,尤其以煲汤最佳,既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又避免油腻肥甘增添脾胃负担。如牛、羊肉汤;鸡汤;鸭汤。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温、热的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回复“食物”查看如何区分食物的寒热性 人体有五个中心穴位,经常按摩,可以强身健体,抗衰老。 1、头中心:即百会穴,在头的正中间。 可经常用掌心按摩,因为这是诸阳之汇,是人体的高处。 2、胸中心:即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现代科学发现,人老是从胸腺开始衰老的,经常捶打这里,可以延年益寿,驱散心中的抑郁之气,还能排泄毒气。 方法:可两手交叉,握空心拳,不要太实,捶打此穴。 3、腹中心:即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 方法:可每天早晚,用掌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六十下,让丹田有温热舒适的感觉。 4、手心:即劳宫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劳宫穴在心包经上,经常按压,可强壮心脏的作用。 方法:可以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也可将两手顶在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可使心火下降。 5、脚心:即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 最好是劳宫穴(手心)与涌泉穴(脚心)互相交叉按摩。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互相交叉按摩可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效果,能治失眠。 方法:可在每晚临睡前半小时,擦热双手掌,然后右掌按摩左脚涌泉,左掌按摩右脚涌泉,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促进睡眠。 当归生姜羊肉汤 食材 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克、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 1、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 2、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 功效 此汤具有益气补血、温中祛寒的作用。 山药炒鱼片 食材 草鱼克、鲜山药克、料酒、葱、姜、盐。 做法 1、鱼肉切片,用生粉拌匀。 2、油锅,入葱、姜末煸香,倒入鱼片、山药片翻炒。 3、加料酒、葱、姜、盐,再炒熟。 功效 健脾益气。 素炒三丝 食材 干冬菇、青椒、胡萝卜、白糖、黄酒、味精、盐、水淀粉、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 1、锅内放油烧热,将三丝入锅煸炒后,放黄酒、糖、再煸炒。 2、加鲜汤、盐,待汤烧开后加味精,用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 健脾化滞,润燥。 糯米饭 食材 糯米、香米、腊肉、腊肠、花生米、碎葱白。 做法 1、60%糯米40%香米混合蒸熟。 2、将腊肉、腊肠炒熟;花生米炒熟。 3、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即可。 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