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是搞科研出身的经营者。他在京瓷会社创建之初,提出的经营动机是:把个人的技术,发扬光大。 不少技术出身的创业者,都是以“让自己开发的技术广为人知”,作为公司的使命和存在的意义。这无可厚非,而且很多人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在京瓷会社成立的第三年,稻盛和夫遭到了员工们的集体“逼宫”。这次事件,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以实现个人抱负,作为公司存在的意义”,真的对吗? 迷惑、后悔、痛定思痛,稻盛和夫得出一个结论: 公司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个人抱负,而是为了守护员工的生活,给员工带来幸福的人生。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才是公司的使命,才是企业经营的意义。 多年以后,稻盛和夫坦言:“将京瓷的存在意义从“利己”转变为“利他”,是他作为经营者重生的瞬间。” 就是靠着“利他”之心,京瓷得到了急速的发展;也是靠着“利他”之心,后来创办的第二电电以及重建破产后的日本航空公司,都成了“世界强”企业。 在严酷的商业社会里,靠“利他”就能经营好企业吗? 是的,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里说:“以利他之心发起的行动,早晚会结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 他在书中以小学生都能读懂的浅显语言,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切身经历,阐述了人为什么一定要有“利他”之心,以及如何通过日常修行活出“利他”之心。有网友评论说:“如果一个人,从小读过此书,并按照书中的精神做了,那真是一辈子的幸运。” 稻盛和夫认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 这个看似有些唯心的观点,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小学的时候,稻盛和夫的家族中,有两个叔父、一个叔母死于肺结核。由于害怕被传染,稻盛和夫每次经过患病卧床的叔父家门前,都捏着鼻子,飞快地跑走。 但他的父亲,下定决心照顾患病的亲人。对于感染的风险,他毫不畏惧。而他的哥哥,则“心大”,根本没放在心上。 结果,父亲和哥哥都没被感染,只有稻盛和夫被病魔击倒了。 躺在病床上的稻盛和夫,惶恐不安,承受着死亡日益逼近的威胁。这时候,隔壁的一位大婶借给他一本书。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原来如此! 十几岁的稻盛和夫,恍然大悟:细心照顾病人的父亲,没有感染;对疾病毫不在意的哥哥,也没染上;只有一味恐惧、厌恶、躲避疾病的自己,反而把疾病给招来了。 一切由“心”造。 这个重大启示,虽然没有很快地改变生活,但它就像一个种子,被植入了稻盛和夫的潜意识里。 大学毕业后的稻盛和夫,就职于一家情况很糟糕、经营困难的企业。同届的员工们接连离职,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无处可去。 “既然如此,那就彻底改变心态,投入工作吧。”稻盛和夫住进了实验室,他打定主意,不管环境多恶劣,也要尽力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终于,研究开始取得成果,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好。接着更好的成果,又来了。再后来,他成功地合成了一种世界级的新型精密陶瓷材料。 不是自己的能力提升了,也不是优越的工作环境。仅仅是改变了思维方式,周围的境况就焕然一新了。 “心灵塑造现实,一起由‘心’造”。少年时感悟的法则,再次获得了确凿的体验。从此,稻盛和夫将它作为贯穿一生的真理,开启了辉煌成就的一生。 看似唯心的观点,其实蕴涵着积极的可操作性。无论人类整体还是个体,生存状态都是由两大因素决定。其一是存在于外部的客观环境,其二是存在于其内部的主观意识,也可以说是内心状态。 这个两大因素,就像互相咬合的齿轮。 一个动了,另一个一定会跟着动。 期待外部环境改变,充满了随机和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客观环境什么时候才能变。但改造自己的内心状态,却是自己说了算的,而且马上就能行动。 提高心性,就是把生命的主动权,拿回到了自己的手里。 纵观稻盛和夫的人生,就是一个普通人,通过改变“心”走向成贤成圣之路,收获圆满人生的范本。 他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诸事不顺。他说那时候自己的人生,就是“挫折和失望的连续剧”:考初中没考上、肺结核卧病在床、考大学失利、入职上班也不如意。 但有一件事情,出奇地顺利,犹如整个整个青少年时期的一束光。就是他高中时代从事的“纸袋行商”。 高中时期,家境困难。为了补贴家用,他放学后,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纸袋。纸袋生意越做越好,甚至供不应求,还让另一家纸袋公司主动撤退了。 纸袋行商的成功,让稻盛和夫悟出一个道理。 诸事不顺,是因为那些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自己的欲望、自我保护、或者希望获得别人的好评。 但纸袋行商出于帮扶家计、守护家人的目的,是从“利他”出发的行为,所以大获成功。 他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里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他的宇宙观:宇宙中存在着,推动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成长发展的宇宙意志。这个宇宙意志,引导一切事物走向幸福,它促进一切事物不断成长发展。 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意志,一直在发挥作用。宇宙原来只是一团基本粒子,后来经过大爆炸产生了原子,原子结合产生分子,分子结合产生高分子,高分子进一步构成DNA形成生物,生物又不断进化,变成高等生物。 宇宙停留在基本粒子团块的阶段没有什么问题。即使在生物产生后,停留在原始生物阶段,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宇宙没有这样做。它不停歇地朝着更好的方向进化发展。 所以宇宙意志的本质是“利他”, 宇宙的目的是让宇宙中一切事物更好地发展。 稻盛和夫的宇宙观,可以说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独到见解。自人类有文明史以来,有无数的思想家提出过各种学说,但真正能够确立宇宙观的思想家,却寥若星辰。 纵观人类历史,能用极其简单明了的语言,构筑体系完整、逻辑清晰的宇宙观,进而引申出符合这种宇宙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商业成就的,恐怕只有稻盛和夫一人了。 确立了利他的宇宙观之后,构筑其上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就得以自然延展。人类作为宇宙这个终极存在的一分子,如何才能顺应宇宙意志,获得幸福美好的人生呢?答案就稻盛和夫的人生观——人生的目的是提高心性、磨炼灵魂,把自己的“利他之心”发挥出来。 人人都有本能的欲望、感性的冲动、理想的算计,想要把“利他之心”付诸实践、持之以恒,非常的困难。那要如何提高呢?需要日常的修行。稻盛和夫从切身经验中总结出六条,称为“六项精进”。 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六项精进的第一条是全身心投入工作。因为稻盛和夫认为净化心灵、美化心灵的最好方法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该做的工作。 从心理学上讲,当人全神贯注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心流”体验。注意力高度集中,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是对大脑的滋养。 那个当下犹如禅僧坐禅一般,极度认真、极度专注,不会有怨恨、憎恶、消极、负面的杂念浮现,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②要谦虚,不要骄傲。 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并不一定是失败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赞美。工作获得了成就、特别是掌握权力以后,人就变得傲慢起来,这简直是历史规律,连伟人也很难免俗。 稻盛和夫在京瓷经营上了轨道之后,心中冒出了这样的念头:“我的年薪这么低,是不是太亏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变得傲慢的那颗心,然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诫勉。 ③“要每天反省。” 稻盛和夫在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70岁之后,仍然保持着日日反省的习惯。他说:“我有些不好的脾气、不好的习惯,得认真反省、马上改成,以免留下终身的遗憾。我这么做了,因此感觉自己还在进步。” 即使很勤奋,但人有时还是会偷懒;即使告诫自己要谦虚,人还是禁不住奉承,有时还是会骄傲。人需要时时扪心自问、每日反省。通过反省,指导现在每一天的行动。 ④“活着,就要感谢。” 京瓷从街道工厂起步,最初的订单,来自松下集团。那时候很多从松下集团获得零部件订单的同行,抱怨松下价格压得很低,“欺负供应商”。 稻盛和夫感恩于每年能拿到订单的可贵,为了挤出利润,绞尽脑汁、拼命搞创新搞开发。京瓷后来进入美国市场,反而因为品质卓越、价格还特别低廉,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正是当年松下提出的苛刻条件,锻炼了我们。”不能忘记对松下先生表示感谢,稻盛和夫这样告诫自己。把挫折、困难、甚至灾难,看成磨炼心志、增益能耐的机会,能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并更加努力的话,就是卓越的修行。 ⑤“积善行、思利他。” 这项修行中要注意的是,“大善似无情,小善是大恶”。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为他人好,真正利他,才是有效的修行。 稻盛和夫看到偷懒怠懈的人,都会严加斥责。这种态度,导致他经常和工会的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被工会成员围攻批斗,还被骂是“公司的走狗”,晚上被他们群殴,打的鲜血直流。 但稻盛和夫坚持“大善”,他认为:要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每个人都要拼命努力工作,把公司搞好,这是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前提。事实证明,在他带领下的三家企业的员工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比最初就职的那家企业员工们,幸福的多。 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创业之路,犹如孤身一人攀爬悬崖峭壁。人是感性动物,孤独感和恐惧感常常袭来。尤其是遭遇失败、打击和委屈时,难免痛苦、烦恼。 京瓷曾经救助了一家经营困难的企业。合并后,有人到处贴传单、用高音喇叭,对京瓷和稻盛和夫本人污蔑、诽谤、中伤。这种情况持续了七八年。这期间蒙受的损失和困扰,难以估量。 以理性抑制烦恼,把精力投向新的工作。稻盛和夫没有采取对抗措施,而是把心血倾注到这家企业的重建上,一心一意为员工,拼命提升企业效益。当亏损的企业开始盈利,员工们充满了自豪感,曾经的烦恼也烟消云散。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整本书都在强调一个宇宙法则: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这就是让自己的潜能充分绽放的秘诀,这就是打开幸福人生之门的钥匙。 每个人都有利己的体验,把频道切换到“利他”,在每天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去努力,会是什么结果呢?我想,命运一定会好转,幸福人生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