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呆(富书作者) 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 “看花,要将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中来;看山水,要将山水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中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这叫精神内敛。” 吸收外界精华为己所用,而将自身的能量敛于其内,实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人至而立之年,身上的担子渐重,要面对的人和事愈多,将有限的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才是真正的通透。 一个人若能做到不在乎、不抬杠、不攀比,不为凡事扰,不与凡人争,就是一个精神内敛的人,便能修得一世清宁。 不在乎 年10月11日,中国文坛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拿到这样的荣誉,本以为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仰,可莫言迎来的却是一波又一波的谩骂和诋毁。 有人讽刺他拿到诺奖全凭运气;也有人挖苦他的作品毫无文学气息;更有人侮辱他“走狗”,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面对外界的批评和抨击,莫言没有过分在乎,诚如他所说:“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如此,他并没有因此受到负面影响,一如既往地将精力放在热爱的文学创作上。8年后,他带着新作《晚熟的人》强势回归,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至今,世人对莫言的评价仍褒贬不一,可谁也不能否认他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个人哪怕再优秀,也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做事难免会畏首畏尾,最后迷失在别人的看法里,失去自我。倒不如学学作家冯唐的做法。 曾有记者问冯唐怎么看外界对他的评价,冯唐直言:“那些评价,好的坏的,关我屁事,都是他们的事。” 人这一生,活好自己就够了,至于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们也阻挡不了,又何必过分在意呢? 柴静在《看见》里说:“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只有不在意外界的眼光,你才能活得和别人不一样。 比尔盖茨不顾众人反对,毅然从哈佛退学,创建微软,之后连续多年稳坐世界首富的宝座; 迈克尔乔丹无视他人质疑,坚持追逐梦想,刻苦训练,最终成为NBA巨星。 不在乎,就不内耗,为内心所求蓄势,最终激发潜能,大有所成。 不在乎,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任外界风吹雨打,我自心河无恙。 不抬杠 罗翔老师曾说: “你没必要和别人抬杠,由于知识的贫穷,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认自己的那个想法,你很难改变他。” 由于人的性格、生活环境、人生阅历等种种差异,导致人和人之间的思维和认知存在天壤之别。 这让人不禁想到一年三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远方来的客人和孔子的弟子争论起来。 对方坚持认为一年只有三季,孔子的弟子则笃定是四季。两人相持不下,便打起赌来:输了的人要向对方磕头。 这一幕恰巧被孔子撞到,他看了一眼客人,就对弟子说:“一年有三季。” 客人得意洋洋;弟子疑惑万分。 弟子不好当面问孔子,只好给客人磕头。 等客人走后,弟子马上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回答他:“你没注意到刚才那个人全身的绿色吗?它是蚂蚱,蚂蚱春生秋死,从未见过冬季。他只相信三季,你说四季,吵到晚上他也不信。” 客人的认知里从未有四季的概念,他也意识不到认知的局限性,因此固执己见。这很符合心理学上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常指一些能力欠缺者们在自有认知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却不自知,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对于这样的三季人,与其抬杠,试图改变对方,不如坦然接受,避免无效争论。 若一个人总想从言语上胜过别人,或许会赢得一时胜利,但却失去了对他人的善意,很难得到大家的好感。 知名画家范曾多次怒骂自己的恩师黄永玉先生,甚至将他丑化为一条狗。面对范曾的挑衅,黄永玉先生只是用“不喜欢这个人”来简单回应,从不过多争辩。 范曾虽在口舌上占了上风,但却招致众人的反感;黄永玉先生避其锋芒,反收获世人的好评。 不争辩,不是懦弱不敢争辩,而是明智不与争锋。 不抬杠,是一种开阔的胸襟,言上放过他人,行中解脱自己。 不攀比 很喜欢“攀比先生”的寓言故事: “攀比先生”什么都要跟别人比,看邻居家盖了漂亮的小洋楼,也不管自己有没有经济实力,就要盖小别墅,结果找人拆了旧房子,却没钱支付新房定金,最后只好搭个草棚住。 拜攀比心所赐,“攀比先生”50多岁还是孤身一人。 年轻时,他处过一个不错的对象,但同村一个光棍笑话他没本事,要靠女人吃饭,他的攀比心开始作祟,回头便跟对象分了手,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做他的女朋友。 “攀比先生”最后一次跟人攀比,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 只因同村老人在聊天时说,他比“攀比先生”死得早。“攀比先生”听说后便买来灭鼠灵和敌敌畏喝下,临死前还骄傲地说:“死老头,看吧,还是我比你先死!” “攀比先生”的故事,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来,却寓意颇深。一个人想要通过攀比长自己的脸面,殊不知,盲目攀比可能会把人送进深渊。 现实中也不乏“攀比先生”,他们总是在跟别人比,结果却不尽人意。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朗读者》节目中分享自己的经历: 刚上北大那会,心里特别自卑,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他开始拼命学习。大一、大二两年的拼搏,换来的不是傲人的成绩,却是被过度透支的身体。 他曾累到吐血,最终被查出传染性肺结核,差点把自己的命比丢了。他不得不在大三那年休学,这一休就是一整年。 也是在这一年里,他明白了两个深刻的道理:第一,跟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毁了自己;第二,只要持续努力,每天在进步就好,这和别人无关。 别人成绩再好,过得再光鲜,那都是别人的。一味跟别人比,甚至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写道:“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作比较,一旦我们开始比较,就会感到郁闷!” 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你住更大的房子,比你有更多的存款,比你有更高的地位…… 攀比满足不了虚荣心,只能加重名利心。就像“行走的印钞机”埃里森,一生都在与比尔盖茨攀比,耗费大量人、财、物力,却并不能证明对方输给了自己。 盲目攀比,将一个人陷入焦虑、嫉妒甚至仇恨的负面情绪,让人沦为欲望的奴隶。 不攀比,是一种达观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用来追求内心和谐,精神富足。 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深以为然。 不与别人争是非,不在意旁人的眼光和审判,蓄力创造别样的生活; 不与别人争口舌,不执着无谓的理论和争辩,从容迎来洒脱的人生; 不与别人争高下,不沉溺盲目的攀比和竞逐,沉静修炼丰盈的心境。 唯有如此,一个人的精神能量才会越聚越多,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开阔。 余生,愿你我都能做到不在乎、不抬杠、不攀比,在不争的世界里,静静绽放,修炼无人能敌的力量。 作者简介:阿呆,富书作者,在文字中自渡,也愿摆渡他人,第4本书即将出版,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