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

发布时间:2016-11-30

您的私家定制展览馆!

画肖像画和欣赏肖像画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是一件很习以为常的事。但是在欧洲,从五世纪到十五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只有很少的画家可以画肖像画。这是因为那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被画上肖像的。

AntonioPollaiuolo-《一位女士的肖像》

然而,到了欧洲进入十五世纪后,当文艺复兴运动像狂风般地席卷在阿尔卑斯山南北两边的大地上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率先迎来了思想开放的空气和领起了各种文艺创新的风骚。那时的画家和雕塑家们在画各种艺术画和创作新雕塑作品的同时,重新开始了他们的肖像画创作。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肖像画市场的出现,肖像画作品不仅作为很多人的个人收藏和留念,也常常被用来作装饰之用。

在这种大形势下,当时活跃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的画家、雕塑家和艺术家们为他们身旁的人画出了大量的肖像画。这些被画的对象中除了有王公贵族、国家元首、教会的主教之外,也有商人、学者、诗人、艺术家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人。这些肖像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物、背景、色彩、美感,甚至复杂的情感,都和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社会以及思想体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如果说十五世纪前的中世纪是一段黑暗而又禁锢的时期的话,那么十五世纪后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艺术领域里开放和回归到对人性体验的时期。文艺复兴运动重新从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见证和发现了个人在社会和历史上的作用。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画肖像画成了当时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地,也就此引领了欧洲个人肖像画创作的第一波浪潮。肖像画可以用来纪念婚礼、死亡,也可能是为了显示画中人的权力、地位和金钱。但更多的是为了记述某一些历史事件,或者是要把一些家族内的名人和祖先的形象传给下一代的人知晓。

肖像画后面的故事

FrancescoFrancia-

《费德里克冈萨加》(FederigoGonzaga)

一五一零年,画家弗朗西斯科弗兰契(FrancescoFrancia-)曾为一位留着长发迷人可爱的十岁男孩画过一张半身的肖像。画中的男孩穿着一件华贵而又庄重的黑袍,白色的衬衫在颈部微微露出。头上的一顶黑帽子歪歪地扣在脑门上。他的胸前挂着金色的项链,上面镶着华丽的宝石。从他右手握着的剑柄上,人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王公贵族的后代。肖像画的背景是晴朗天气下的草原和树木,一直延伸到云雾萦绕的远处。可是那个孩子的脸上充满了忧伤的神态,眼晴里也闪现出无可奈何的目光。原来,画中的这个孩子就是费德里克冈萨加(FederigoGonzaga),意大利曼图亚省首领的儿子。费德里克冈萨加的父亲弗朗西斯科冈萨加在和威尼斯军队打仗失败后,被威尼斯人扣留,做了他们的俘虏。远在罗马的教皇出面调停,要求威尼斯方面放人。但威尼斯方面提出的放人条件是:冈萨加的十岁儿子必须被送到罗马去作为人质,接受教皇的监护,以确保弗朗西斯科冈萨加在被释放后不会对威尼斯发动报复。

就在小冈萨加被送往罗马之前,他的母亲预料到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分离,再说小冈萨加这一去生死也未卜,他的母亲非常忧伤。于是,她请来了画家弗兰契,为孩子画了这张肖像,以便她把画像珍藏在身边,留作安慰和纪念。画家弗兰契接受了这个任务后,就在小冈萨加去罗马途径波隆那的时候开始替他画肖像。据说当时弗兰契只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幅肖像,并在完成后送到了小冈萨加的母亲那里。虽然,弗兰契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天就画出了这幅画,但这幅画一直是被后人称赞为弗兰契一生中画出的最好的作品。小冈萨加后来在罗马一共呆了三年,对他来说,生活在那里,就像是住在一个寄宿学校。三年后,他从罗马回到了曼图亚,当上了曼图亚的公爵。四十岁那年小冈萨加死于梅毒。

AlessandroBotticelli-

西蒙内塔韦斯普奇(SimonettaVespucci)

亚力克桑特罗波提切利(AlessandroBotticelli-)画的西蒙内塔韦斯普奇(SimonettaVespucci)肖像。西蒙内塔韦斯普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一位美女。她的真正出生地,一直是一个谜。有些学者相信她是出生在维纳斯女神诞生的波多维内尔。但也有很多的后人相信,她是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不管怎么说,西蒙内塔十五岁时来到了佛罗伦萨,随后就嫁给了著名商人和航海家阿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堂兄弟马可韦斯普奇(MarcoVespucci)。

西蒙内塔韦斯普奇肌肤白皙洁净,长着一对乌黑明亮的大眼睛。她的长发是浅黄色的,蓬松地披到肩下。她的美貌不仅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是被一致公认的,即使是在其后的数百年时间内,都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美的女子。由于她的美貌倾倒了全佛罗伦萨的心,一四六九年间,在其父亲去世后共同继位统治佛罗伦萨的罗伦佐梅迪契和朱利亚诺梅迪契兄弟俩,同时爱上了西蒙内塔。但由于罗伦佐比较务实,常常忙于政务,因此在情场上败给了弟弟朱利亚诺。然而,真正的胜负是兄弟俩在一场马术争斗中决定的,据说当时弟弟朱利亚诺是打着西蒙内塔的旗号上场的,结果他打败了哥哥罗伦佐取得了胜利,因此也就取得了西蒙内塔。西蒙内塔在嫁给朱利亚诺梅迪契之后,又得了一个“美的皇后”的称号。西蒙内塔的美貌不仅是佛罗伦萨人常常议论的话题,还引发了好多诗人和艺术家的诗情画意。有人甚至说,在文艺复兴时期所盛行的十四行诗所用的帕特里亚克韵律,也是因为受了西蒙内塔美貌的影响而引发灵感而生的。在这次的画展上,对波提切利的画所作的注解上,就引用了诗人安其罗波利齐亚诺(AngeloPoliziano)描写西蒙内塔容貌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她那白皙的皮肤,无瑕疵的白,映衬在她那白色的衣裙里。她头上戴的发髻,让她金色的长发留垂在含蓄而又骄傲的额头。”

AlessandroBotticelli-

西蒙内塔韦斯普奇(SimonettaVespucci)

可是大凡美貌的女子,都有红颜薄命的悲剧。西蒙内塔在嫁给朱利亚诺没多久就病了。她得的是肺结核,而且很快就发展到了晚期。她的美貌随着她病情的恶化,也像一枝美丽的花朵那样,黯然凋零。最后于一四七六年的四月病逝于佛罗伦萨,仅仅在世上活了二十二个年头。当年要不是画家波提切利为她留下这两幅肖像画,后世的人恐怕就只能从文字中去想象她的美貌了。

普通人的神态

DomenicoGhirlandaio-

《老人与小男孩》

《老人与小男孩》这幅由多米尼可格尔兰迪欧(DomenicoGhirlandaio-)作的双人肖像画,体现了一个老人在临死前和自己深爱的孙子在一起的生动情景。从画中老人看孙子的眼神和小男孩仰望祖父的动作中,可以推断双方都不舍得离开。老人的鼻子上显而易见地长着一些皮肤肉瘤,很可能是一种严重的酒糟鼻,也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疾病,威胁到老人的生命。从画中还可以隐约地看到老人身后窗外的风景,有山,有树和有弯曲的道路,画家用这样的线条和安排,对画面作了除肖像之外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联系。现存法国卢浮宫。

AndreaDelCastagno-《一位男子的肖像》

另一幅普通人的肖像是由安德鲁卡斯特加诺(AndreaDelCastagno-)画的《一位男子的肖像》。这幅画中的男子,用侧脸的眼光,直视着看他的人。他的右手紧握着长袍上帽子的衣襟,体现了画中人坚定的神态。由于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比较立体的感觉,画的本身也就带着很强的雕塑成分和互动感。卡斯特加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画肖像画的专家,他的画以体现其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感而著名。

立体雕塑和脸的转身

十五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在绘画艺术中逐渐显现。这个时期的特征是立体的雕塑创作风行,而本来是平面和侧面的肖像画也开始了脸的“转身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期,绘画的标准格式大多是侧脸肖像。侧像(Profile)画法在那时的盛行,并不是因为绘画的技巧不足,而是由于当时很多画家受古罗马铸钱币雕刻技术影响很深的缘故。在古罗马时期,所有伟大人物在钱币上的肖像都是侧面的,这就使得很多人相信,人的侧面像能经历时代的磨损而经久不衰。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侧面像能起到一个把绘画主体渲染成理想化的,超越时间的功用。

在这次的展览中,也有很大一部份的作品是人的侧面肖像。例如安东尼欧波拉伊沃罗(AntonioPollaiuolo-)画的一张《一位女士的肖像》,就是一幅很完美的侧面肖像。画中美女的整个脸型线条清晰,她身穿华丽的衣服,站在阳台上,侧面身后映衬着蓝色天空的背景,使得画面的立体感更为突出。

大约到了十五世纪的中叶,画家们开始趋向绘制半侧像,或者完全正面的肖像。这时,他们笔下的人物开始更加生动起来了。人物的目光也从画布里投射出来,面对着观众。在这次展览中有一幅佛朗西斯科德尔科萨(FrancescoDelCossa-)画的《拿着戒指的年青人》,就很生动有趣。德尔科萨在这幅画里第一次尝试了在肖像画里再画出手和手上拿着的东西。而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正如我们从画里看到的那样,年青人已把手伸到了画外观众的空间。这就使得这幅肖像画看上去有特别强烈的立体感觉。

FrancescoDelCossa-

《拿着戒指的年青人》

雕塑作品不像平面的肖像画,雕塑是完全立体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喜欢用大理石作为他们雕塑的材料,创作了很多尺寸大小各异的大理石雕塑肖像。但是在所有雕塑作品中我认为是最好的,莫过于多纳泰罗(Donetello-)雕铸的《圣罗塞洛》的半身雕塑像。这座雕像完成于一四二五年,当时有人请多纳泰罗为一位天主教烈士圣罗塞洛雕塑一个放置圣骨的容器,由于圣人在公元四世纪已去世,多纳泰罗对于圣人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所以他就干脆以自己的模型雕塑了这个半身的雕像。在这之后,曾有人评论说,多纳泰罗的这个作品,实际上是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像雕塑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也给了后来的雕塑家很多的启发。《圣罗塞洛》雕像是用铜铸成的,为了保持雕塑的收藏和完美,多纳泰罗在雕塑的表面上镀了金,因此即使在经过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所看到《圣罗塞洛》雕像仍然是金光闪亮的。

Donetello-《圣罗塞洛》

南北风格的相互影响

通过观看这次的展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辨别出十五世纪意大利画家的风格。但是,即使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心的佛罗伦萨,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来自欧洲北部的艺术家们给予意大利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的深远影响。自十五世纪开始,在欧洲北部的荷兰和比利时,画家们已以惊人的速度创作出他们的作品。在这同时,他们也已逐渐地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绘画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尼德兰画派”(Netherlandish)。

“尼德兰画派”最大的特征是:当他们在画传统的宗教主题时,画家们仍着意地给予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表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派”和“意大利画派”是欧洲美术领域里的两大阵营,他们既有竞争,又有相互影响。进入十六世纪后,“尼德兰画派”有出现模仿意大利画派的“罗马派”。而在意大利,也有一批画家,接受了“尼德兰画派”的画法。例如在这次的画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众多的肖像画,就是意大利画家用“尼德兰画派”的手法来画的,其中如彼特罗第斯巴可那(PietroDiSpagna-)画的一幅双人肖像《费德里克蒙特菲尔托和他的儿子》就是最好的例子。斯巴克那是一位旅居在意大利的西班牙画家,他对“尼德兰画派”的色彩,光线处理和人文的体现都掌握得运用自如。然而,他对意大利画派中所要讲究的几何线条也能心领神会。

PietroDiSpagna-

《费德里克蒙特菲尔托和他的儿子》

《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展览,是了解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在那个时期历史、文化、人物和社会发展的最好“视觉大餐”。那些肖像上的人,在经过这么几百年后,还是如此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这是连他们自己也都万万没有想到的。那些画家们把他们某一个时刻的神态,情感记录了下来,就像我们今天拍照一样。从这些画完成时到现在,六、七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不能算是很长,但也不能算是很短。如果我们回首看一下,想一想我们人类是怎么走过来的话,我们会感到惊讶和骄傲。记得历史学家杜兰特曾有一次说过:“文明就如一条有岸的溪水。这溪水中有时由于人类的互相残杀,抢夺,呐喊而充满了血腥。但历史学家注意和记录的正是这些事情。在溪水的两岸,同时还在发生一些不为人注意的事:人们建立家园,发生爱情,养育孩子,唱歌写诗,甚至雕削偶像,而文明的故事正是那些发生在溪水两岸上的。”当我们今天能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记录在数码照相机里,手提电脑里,IPAD和各种电子机器里时,我们要感谢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画家们和雕塑家们,是他们把那些发生在“溪水两岸上的文明”记载在了画布上,雕刻在了石头上,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去欣赏,去回味,去惊叹。历史是延伸的,绵绵不断的,同样的,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也会在尘封的IPAD里找出我们所留下的印记。到那时,他们是不是会嘲笑我们呢?还是会像我们今天欣赏那些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时那么认真呢?

文来源于网络作者明明

更多文艺复兴时期肖像作品欣赏

特别声明:本







































治疗白癜风的药品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