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结核病防控 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 今天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吧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因其涉及学校师生身体健康、防控难度大等原因,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家长、社会重点关心的方面,因此掌握正确的防病知识、科学严谨的防控措施,方能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生活。 学校结核病防治手册 师生必备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肺结核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或者大声说话的时候,会把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扩散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将会造成感染,如果身体的抵抗力较弱就有可能发展成肺结核病人。 传染源 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如果不进行治疗,每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每年平均传染10-15人。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或患者咳嗽排出的结核菌干燥后附着在尘土上形成的带菌尘埃,而引起感染。传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易感人群 结核菌感染者中,90%终生不会发病,仅有10%的感染者会发病,但潜伏期可从数月至数十年不等。 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1、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矽肺、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艾滋病毒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者皮质激素者; 2、婴幼儿、老年人; 3、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者以及医务人员。 日常防控 1.学校应按有关规定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 2.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知识,提高师生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 3.学校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均使用面积;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 发现与报告 1.学校对发现的可疑肺结核患者,应及时督促其至医院就诊。 2.医院诊断为疑似/确诊肺结核应及时报告学校。 3.学校对发现的疑似/确诊肺结核患者应及时报告辖区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散发疫情的处置 1.学校应对疑似肺结核的师生立即采取停课或停工,居家隔离或校内相对隔离,医院就诊。排除后方可回校上课,若确诊为肺结核应为其办理休学手续,复学需凭医院出具复学证明。 2.学校应按疾控中心划定的密切范围(同班师生、同宿舍同学等),积极动员和组织师生进行筛查。 3.学校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协助下,强化开展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消除其恐慌心理。 4.学校应当加强公共场所通风、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并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场所的消毒工作。03 同时,通过筛查还能发现没有发病的结核菌感染者,对这些感染者可通过预防性治疗或医学观察,大幅度降低发展成肺结核病人的风险。 常见问题及解答 01 什么是结核菌潜伏感染者? 机体内已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未出现结核病症状,经胸部影像学检查为发现肺部有活动性结核病变,痰细菌学检查未发现结核杆菌者。 02 肺结核病人什么时候传染性最大? 肺结核的传染通常发生在发现和诊断前,因此治疗前传染性最大。学校人员密集,同学们在学校里集体学习生活,接触密切频繁,容易让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乘隙而入,在校园里传播和蔓延。 注:及时、合理的治疗,传染性会很快减弱。 03 疑似病例为什么要隔离? 肺结核传染主要发生在有效治疗前,经有效治疗后2周,肺结核的传染性大幅下降。但是,肺结核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性判定,病原学阴性的肺结核诊断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这也意味着疑似肺结核病例在明确诊断前,如果尚未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其传染性最强,因此学校应对疑似肺结核病例采取隔离措施。 04 有关疑似病例隔离的建议 有当地固定住所的学生应离校居家隔离,无固定住所的学生由学校落实校内相对隔离措施; 疑似病例校内隔离措施建议做到以下3点:(1)单独宿舍居住;(2)佩带外科口罩;(3)暂时停止与同学同教室上课及其它室内集体活动。 编审:池蔚瑛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