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体99%都很好,只要1%出现了问题,而且问题很严重,那么,他的身体就会由最差的这1%来决定。身体的好坏不取决于你好的部分有多好,而是取决于你差的部分有多差。 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寻求身体的平衡,而身体平衡的关键就是气血的平衡。气血一平衡,身体好的部分虽然不是很突出了,但差的部分却会好起来。这样,你的短板就变长了。 一棵树,最重要的是根,树叶枯黄了,从上面很难找出原因,将目光下移,一看树根,是水浇多了,还是旱了,是生虫了,还是该松土了,你一眼就会明白。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气血,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了,眼睛不能只盯着这个部位,应从气血去寻找原因。气血一平衡,疼痛自然会消失。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气血这个根本入手,恐怕你只能在身体的上下左右疲于奔命了。 为什么呢?因为气血是流动的,疾病也是移动的。我时常将身体比喻为一个桶,将疾病比喻为桶里的水,将气血比喻为组成这只桶的几块木板。从生到死,疾病一直都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就像桶里的水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疾病一直潜伏,不要流淌出来。 长寿者之所以活得长,是因为他将水桶装满了水;夭折者之所以活得短,是因为他桶里的水只装了很少的一点,就漏掉了。请大家注意: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人能活多久,不是由身体最强的那一部分决定,而是取决于身体最弱的那一部分。 人体内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这一切都依赖气的运动。然而,一天,气的运动在身体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了下来,接着,血液的流动也随之停滞了下来……这就是气滞血淤。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滞血淤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疾病。 气滞血淤出现在心脏,人就会心慌、胸闷、心绞痛,最后患上心脏病。 气滞血淤出现在肺上,人就会呼吸困难,患上哮喘、肺炎和肺结核。 气滞血淤出现在胰腺上,人就会血糖升高,患上糖尿病。 气滞血淤出现在肝上,人就会脾气急躁,患上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气滞血淤出现在胃上,人就会胃酸、胃痛,患上胃炎、胃溃疡和胃癌。 气滞血淤出现在脑部,大脑供血不足,轻则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重则会患上脑溢血、脑血栓、脑梗死、脑萎缩和老年痴呆。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不摄血——气是血的统帅,统帅孔武有力,血就会一切行动听指挥。一旦统帅的力量减弱,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来,这时人便会出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淤斑等情况。 气虚血淤——人体的气并不虚弱,却被堵塞住了,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滞血淤。人体的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虚血淤。气虚血淤兼有气虚和血淤之象,常常会引起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 气随血脱——气血相互依存,当血液大量流失之时,气无所依,便会随之外脱。气脱阳亡,这时人就会脸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严重者则会当场昏迷。 气血两虚——气虚血也虚,这种情况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引起,此时的人弱不禁风,面色淡白或萎黄,常常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总之,气与血就像一对夫妻,一阳一阴,谁也离不开谁,二者和谐,身体就会平安,它们一闹矛盾,人就会坐立不安。 我们周围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身体强健,某一天却突然患病,医院,没几天便离开了人世。而有些人,医院跑,好像周身都是病,却活得很长。 其原因,就是前者的长板很长,短板很短;而后者的长板不长,短板也不短。身体均衡了,自然也就长寿了..........所以,气血是养生的中心,平衡是气血的宗旨。将气血调得平衡,体弱的人可以长寿;气血如果失衡,身壮如牛的硬汉也可能一夜暴死。 《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所以,日常保健养生的话,一定要养好你的脾胃。 所以,艾灸中脘、足三里就很重要了。为什么中脘、足三里是历代名医推荐的养生大穴?为什么很多大病都要取这两个穴位来配合治疗?为什么足三里被称为“长寿大穴”?原因就在这里。有病没病的,常灸足三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