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稻盛和夫《心》 你会发现拥有顶级人生智慧的人,都不约而同知道一个秘密,那就是“吸引力”。 一切发生都是由“心”造,一切发生都是吸引而来。 《秘密》有句话:“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而来的。” 心不唤物,物不至。 稻盛和夫在87岁时,写下《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心》这本书,把他这一生经历的、感悟到的人生哲学写进这本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的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稻盛先生认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的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 他在《心》书上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01 宇宙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吸引力法则”。 即,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最后便会得到什么。 这不是玄学,这是正念吸引喜悦的真相,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了做不到。 在发生一件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大部分人是生气、愤怒、埋怨、后悔。 是负面的、消极的思想。 我也曾是这样的人,在困境面前,负面念头比正面念头多得多,总是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蔓延,随后吸引到更多不好的结果,陷入 这样的思想变成负面的语言,语言变成行动,行动变成命运。 可见,思维决定了命运,拥有负面、消极的思想,最后的结果就真如应验般不尽人意。 稻盛和夫在《心》这本书上说到他的童年时期,那时家中曾有一位患了肺结核的叔父在家疗养。 稻盛和夫因为担心被传染,每次经过叔父的房间时,总是捏着鼻子,快速地跑过。 稻盛和夫的哥哥则认为,“哪有那么容易被感染呢?”他压根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该干什么干什么。 然而,结果是如此小心翼翼的稻盛和夫,却不幸感染了疾病,而一直在叔父身边照顾他的父亲和哥哥却安然无恙。 在病中,稻盛和夫在《生命的实相》书上看到一句话: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这场疾病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 正是因为他对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反而导致了疾病的降临。而那些不把疾病放在心上,以平和心态对待的父亲和哥哥,却能够安然度过。 这句话不仅顿悟了他,后来也影响了他一生。 当你的心在什么层次,你的命运就在什么层次。 02 有人说,这是胡扯,按这么说,那么岂不是我每天想着“我要发财”,“我要xx好事”,我就人生无忧了吗? 当然不是。 《吸引力法则》里说,“相信”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 也就是,当你极其渴望达成某个愿望,并且坚信自己是可以得到它的时候,这份信念就会变成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你做出改变,吸引到你想要的未来。 “吸引”不是教你每天什么都不做,想要什么靠白日梦。而是,当你相信自己该过什么样的生活,那种生活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书上提到两种人生故事: 一种是挽救式,开头糟糕,各种困境,随着努力,不断走出困境。另一种是污染式,开头不错,但遇到各种麻烦,无能为力,悔恨终生。 如何改写人生故事剧本?我们无法捏造故事,但可以重新赋予事情以意义,把它变成另一个故事。前提是,讲故事的人相信这个故事。 可见,我们的命运走向,其实是我在我自己手上,看你是要选择“挽救式”剧本,还是“污染式”剧本。 人生的改变在于转变观念。 积极主动的人生和消极被动的人生并不难选择。选择之后采取行动,坚持下去,将它变成习惯。 当观念变成习惯,就知行合一了,你就将收获丰盈的人生。 03 如果正面如此好,为何还有那么人过的不开心,活在焦虑和内耗中? 因为,道理都懂,但是付诸行动的却很少。 稻盛和夫说:“这些人虽然知道,但是没能将其变成自己的血肉,没能付诸行动”。 那么,该,如何保持正念,正向的心呢? 01.不要埋怨 遇事不埋怨,不带着评判的心去处理事情,该处理就处理。 事情发生了,是伤害你的第一支箭,你对这件事给出的情绪反映是伤害你的第二支箭,别让自己在“第二只箭”里受伤。 02.转念 一个面对人生低谷的强大心法:遇到糟糕的事情,问自己,“这件事背后的礼物是什么?” 一件事发生,无论好坏,都是对生命的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当下,这件让你低谷的事情发生了,它的背后是什么?是需要我跨越生命的哪些卡点? 03.给自己留白 稻盛和夫说,给自己一点安静的时间,去感受生命。个人建议,任何一件可以让你进入心流,专注当下的事情都可以,比如冥想、读书、写作、运动…… 当你在当下时,专注其中时,你的杂念和私欲就消散了,那一刻,你就是和“真我”链接的。 04 人的气场就是这样,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能量。 如果你心怀感激,你将吸引到丰饶;如果你心态积极,你将吸引到好运;如果你充满信念,你将吸引到成功。 你的个性决定了你将经历的生活。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 “外面除了你自己,什么都没有。” 一切都是心造,境由心生。